當願希取大乘智慧 -2021年9月12日 靈山會上●品書筆記分享

#目前中午時分,花蓮風生浪起,仍然平靜。

我們從何而生? 往何處去? 在宇宙中的定位? 是生命大哉問。

2500年前的佛陀悟得了十二因緣,佛教的生命觀並非從生到死的直線,而是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循環。

比較解剖學,遺傳學、基因體及蛋白質體學等科學,可解釋物種演化關係,但仍無法說明「物種形成」,這是佛所稱「無明」。

佛體悟過去的無明,形成一股驅力,造成今生的各種「行為」以及業「識」。

無明、行、識是說不清楚,「無無我」的生命起源。

現代的科學研究將演化動力歸因於「環境的變化」,人類行為的演化更融入文化的力量。

至於「識」,更是現今科學尚未能解決的重要題目。二十世紀初佛洛依德認為非理性的「潛意識」驅動人類的行為,他也認為16世紀初哥白尼以太陽為宇宙中心的「天體運行論」,以及19世紀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包含他自己所提的「潛意識」學說是人類關於自身存在以及與宇宙關係的三大重要思考方式。

「潛意識」學說並非佛洛依德首先提出,柏拉圖在西元前第4世紀已認為人類大部份的知識是以潛在的形式存於精神之中。

佛洛依德如果有機會研讀佛經,了解西元前六世紀佛陀所提出「十二因緣」中有關於「識」的觀念,或許會把自己的學說往後排一點。

-校長 劉怡均(明泓)恭敬合十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