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生物學談佛經中的「四生」》
佛經中所謂「四生」指的是有情眾生的出生方式,大致可分為四種: 胎生,卵生,濕生,化生。
佛經中蘊藏深廣智慧,包含了天文,地理,生理,心理等洞察,是自佛陀以來,修行者對宇宙生命的觀察及覺悟。兩千多年前,研究設備尚未發達,有些現象或可以現今生物學之發現加以校正說明。
胎生指的是胚胎在子宮內孕育而生者,如人類,羊、鹿、牛、馬等動物。
卵生指的是在大型卵中生長,破殼而出者,如雞、鴨、雁、鳥等類。

濕生指的是由濕氣受形,依附濕瘴處而生者,如蚊、蟲等。顯微鏡發明後,昆蟲學家了解蚊蟲其實也是受精後產卵,只是產在水上,其卵甚小,孵化後又經過幾階段的變(形)態(metamorphosis),從幼蟲、化為蛹、最後成蟲。現代生物學看來,濕生,也是卵生的一種。
化生指的是無所依託,突然自然生化而出,如所有天人、地獄眾生、中有等,為四生中數量最多者。「突然生化而生」在現代生物學中就很難解釋,但想想兩千多年前的世界,對於基因突變,遺傳性疾病,身心疾病等等不清楚其成因,所以當時的修行者看到有異於其同類的眾生,多了一個頭,少了一隻腳,毛色全白的動物; 與常人不同的先天性疾病患者; 或者心腦出現狀況,行為變得異常者,或許就歸類於「化生」。大腦某些腦區生病了,看到幻象,也可能是當時所謂之「化生」。
金剛經中所載的有色、無色、有想、無想生等類,更是形而上的敍述了。
卡夫卡的變形記,以變形為甲蟲的主角,描述身為人類的壓力,則是文學大師以「化生」說人間苦。
以今之生物學,揣度佛陀時代之分類學,但佛陀的重點是:「四生」皆有情,人類需存等觀慈悲心。
-校長 劉怡均(明泓) 恭敬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