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華經 信解品》
如來藏中 具足萬法
「我等內滅,自謂為足,唯了此事,更無餘事。」
迦葉尊者向佛陀懺悔,過去就是這樣守在小乘,沒有發大乘心的念頭。自己覺得斷煩惱就很忙了,沒時間去理會眾生之事。
學術界也有些學者這麼想,自己做研究,準備升等就很忙了,沒時間多教一些課,多花時間關心系所及學校的發展。好不容易升上教授了,覺得終於可以鬆一口氣,就把課程放給年輕的老師去教,也不再有心思做研究。
學者的養成不易,升上教授,累積了教學研究的經驗,更應多承擔,多分享,讓年輕學者有多點時間成長。
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的教授艾瑞克.威斯喬斯(Eric F. Wieschaus),於1995年因其對胚胎發育的遺傳調控的研究與其他兩位學者共享諾貝爾奬。學術卓越如他,至今仍參與大學部分子生物學概論(Molecular Biology 101)的教學,親自帶實驗,指導大學部學生。
威斯喬斯教授說,當接到 諾貝爾奬得奬的消息時,眾人恭喜你一天,兩天,接著一切如常,回到教學、研究。見到學生對生命及科學感到興緻盎然,是最令人高興的事。
一週前(8/27),以高齡101歲往生的1992年諾貝爾生理醫學奬得主艾蒙.費雪(Edmond Fischer),因其發現蛋白質可逆磷酸化(reversible phosphorylation)反應受到肯定。蛋白質可逆磷酸化調控著細胞內許多反應,以及細胞間的溝通,對於開發治病新藥很有幫助。
艾蒙.費雪教授即使退休後仍然固定與年輕學者,大學生會談,傳習研究經驗。他說:「每一項研究結果都會再引發2-3個問題,可再深入探索,這是科學研究迷人之處,生命的奧秘無涯無邊。」
所以,學佛、治學,怎麼會有「唯了此事,更無餘事」的狀況呢?
智慧法藏,如恆河沙數,證我空真如,才能成「無學果」(註)。
-校長 劉怡均(明泓)恭敬筆記
「註」 無學:已明白一切真理,斷一切煩惱,再無可修習之學,稱為「無學」,很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