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 信解品》
修學大乘 菩提覺道

求大乘行菩提覺道,修學受教向正覺行,持以大智上求菩提,運用大悲下救眾生。
生在台灣的學者和學子們很幸福,能在安穩的環境下求學研究。如此的福報,不能只求一己之善,必須將所學知識轉化成智慧,運用大悲救助眾生。
德國的哲學家卡爾.亞培士(Karl Jaspers)提出公元前一千年間是人類史上的「軸心時代」(註),世界主要的宗教及哲學都是在那個時期開展。中國的孔孟莊,印度的釋迦牟尼佛,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以色列的猶太先知等偉大思想家大約在同一時期如繁星般閃耀智慧。
研究者認為,軸心時代之前,人類四大文明的累積已滙集一股龐大的能量,之後經歷邦國戰亂,民生疾苦,菁英思想家開始關懷眾生苦痛,思考如何究竟人生真義,達成人類社會和諧。也正是這些重大的思想發展,影響了往後2000多年人類文明的演化。
人類社會發展在工業化及自由經濟擴張後,天然資源耗竭,環境遭受破壞,氣候變遷及社經不穩直接或間接導致了天災人禍。現今這樣危急的時代,更需要心靈導正,思想覺醒。是故上人聲聲提醒,求大乘行,說最上道。
在相對平安國度的人們必需明白全球化的浪潮下,禍福與共。所以大動亂需要大懺悔,深自省思我們的生活方式已消耗了下一代人的資源,必需即時做出節能反樸的修正。大學教育者培養下一代優秀公民,需能以大智慧去除大無明,以大慈悲避免大劫難。
-校長 劉怡均(明泓)恭敬筆記
註: 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 (歷史的起源與目標), Karl Jaspers, 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