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正自造 勤修善法 -2021年8月29日 靈山會上●品書筆記分享

《法華經 信解品》

依正自造 勤修善法


佛法中的二報,人的身心狀態是正報,所處的大環境是依報。

我們的聲音相貌,聰明才智,個性脾氣是正報;我們所生長的家庭,遇見的親人師長朋友給予的影響,所受的教育,居住的社區以及國度,是我們的依報。我們雖然身形各異,個性不同,但生長在台灣是共同的依報;生在阿富汗,生在海地,生在天災人禍不絶國度的人們,也受著共同依報。

以現代科學解釋之,或可以「遺傳」(Genetics)說明正報,「表觀遺傳」(Epigenetics)說明依報。許多研究已經顯示,人類及動物發育成長的過程,受著遺傳自父母基因的控制(正報),而環境裡各種人事物的影響也會調節我們體內各種基因的表達,進而「形塑」、「心造」出不同的個體(依報)。

為什麼我們會遺傳自這一對父母的基因? 為什麼我們會生在平安的台灣而不是戰亂的國度? 就非現今科學能解釋的層面了。佛法中說明此正依二報,乃是累世的業識所形成,業識造成我們成為具有五蘊身心的人。造善業,造惡業是此五蘊身心; 受樂報,受苦報也是此五蘊身心。

造成正依二報的動力,存於一心。若能發自慈悲,修養身心,面對所處的環境,不論動亂或者平定,我們的身心也能保持在健康平安的狀態。有了慈悲心,願意為眾生服務,也能使他人達到健康平安快樂的身心狀態。許多慈濟志工,深入貧困之家,災苦之地,發放援助,雖身處火宅之中,因助人所生之喜樂彷彿沐浴在清涼池內,正是以慈悲智慧轉化正依二報的具體行動。

不論是個體分秒的身心變化,或者大環境的流轉,都是無常的暫存,並非長久的停住。無不變的自性,自性是空,善惡存於一念,一切唯心造。也無不變的環境,只要多數人都能為更美善的世界努力,打破偏見,五蘊皆空,即度一切苦厄。

-校長 劉怡均(明泓) 恭敬筆記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