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覺支」說的是能夠達到下列七種修行的覺悟,亦可運用於學術研究之精進。

一為「擇覺支」,謂揀擇諸法之真偽。
選擇正信宗教,勿入邪道。科學研究也必須要有操作定義,滿足簡約原則,理論及結果有清楚的適用條件,以及對照組實驗,結果可重複驗證。如果只是以科學的語言解釋,實驗結果未能再現,缺乏系統化及理性化的論述,是為「偽科學(pseudoscience)」。
好的研究者必須選擇以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雖然有些理論和現象受限於現在的技術很難證實,那麼就不能做過度的詮釋。
二為「精進覺支」,謂修諸道法無有間雜。
學佛必須一心一意,老實精進;研究也必須恆持分秒,專注題目。
瑪麗居里因為長年研究放射性物質,在二十世紀初還不知道放射性物質對身體的危害,未做防護措施,以致66歳就因再生不良性貧血病逝。以現今標準而言,66歲是英年早逝。短短的一生兩度榮獲諾貝爾奬,就是因為精進不懈地從事研究。她曾說:「我不會因生活簡陋而感到難過,使我難過的是,一天太短了,而且流逝得這麼快。」
有些研究者興趣廣泛,一會兒研究這個題目,一會兒想著解決那個難題,無法聚焦深入,看似熱衷,但也有著不能精進的危險。
上人也常常提醒我們精進,總是在六點敲板聲響起時,告訴我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短短八個字,必須警愓覺支。
三為「喜覺支」,契悟真法得歡喜。
研究太多數時間是失敗的,必須經過不斷地修正條件,正反求證,才能成功。一旦有了好的研究成果,新的理論形成,那種快樂,就是「喜覺支」。
居禮夫人認為:「科學研究本身含有至美,給人的快樂就是報酬,我在我的工作裡得到歡喜。」
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為了解開王冠是否偷工減料的疑問,在泡澡時見到自己進到浴盆後水位上升了,使他想到,王冠的體積應該等於上升的水位,也等於當初國王提供給金匠相同重量金料的體積,解決了國王出的難題,於是開心地衝出浴間,高喊:「Eureka! Eureka! (我發現了)」,並提出了《浮體論》。
這是科學家的「喜覺支」。
四為「除覺支」,謂斷除諸見煩惱。
斷除惑見,斷除欲望,才能斷除煩惱,專心修行。
科學研究者也是如此,偉大的科學家近似修行者,生活簡單,欲念不高,想的不是名與利,不是華服豪宅,不是奬勵金,不是Impact Factor,而是是否發現新知,解決重大問題。
五為「捨覺支」,謂捨離所見念著之境。
捨去見思惑,捨去雜念心,捨去執著念,才能進入清淨的境界。
許多研究者執著於過許多研究者執著於過去的所學,無法跳出框架思考,無法清空自己吸收新知,進步有限,也很難有所成就。
六為「定覺支」,覺了所發之禪定。
學者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 慮而後能得。
定、靜、安、慮、而後能得智慧。
七為「念覺支」,謂思惟所修之法。
每天聞法,要能思惟,應用在日常生活上。
每天讀書,也要能思考,應用在教學研究服務上,才不會成為無行為能力的「兩腳書櫥」。
-校長 劉怡均 (明泓) 恭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