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 信解品》
迴心向大 汝當勤做

「四如意足」指的是「所修之法,如願滿足」,應對在學術研究上也很受用。
這兩天慈濟大學的細菌學研究者主辦了一場「細菌學研討會」,由於疫情的關係,從去年延至今年,從實體改為線上。
林光慧院長說,細菌學研討會是這個領域的學者自發舉辦的年度論劍大會,沒有主任委員,大家自發輪流主辦。議程上有來自各大學的教授及研究者,分享著關於環境細菌學,醫學細菌學,以及植物細菌學等各領域的研究,非常精彩。
林院長和慈大的學者,承諾了主辦細菌學研討會,就堅定且細心地完成,確認議程順暢,內容豐富,維持自己及成員對細菌學的熱情,這是「欲如意足」。
今天大會主題演講邀請中研院廖俊智院長分享如何改造大腸桿菌,使其可自行演化,找到第一株可在甲醇中生長的菌株。未來,溫室氣體中的甲烷所轉化的甲醇就可利用這株細菌,產生有用的化學品,燃料,及藥品。
廖院長的演說精闢,可以感受其對研究的熱忱及對年輕研究者的期許。廖院長也分享了研究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如何一一克服,修正後再往前邁進,正是「精進如意足」。
線上會議最容易分心,鏡頭關起來,心念就渙散了。但是,看到許多慈大的同學們可以提出很好的問題,表示他們很專心聽講,是「念如意足」。
學術研討會最大的功能是激發研究者思考,相互砥勵切磋,聽到別的研究者精緻的實驗設計,令人驚奇的實驗成果,回到自己的實驗室後,又有更強的動機,想著如何問重要的問題,修正自己的研究,努力向前,是「思惟如意足」。
佛法其實很生活,生活無處不佛法。
「所研究者,如願滿足」,是四如意足。
-校長 劉怡均(明泓) 恭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