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品-覺有情者
看到經中述說在法華會上,佛陀將要開始教菩薩法的時候,八萬人的菩薩,也是從十方這樣來,總是四方八達,發大心,立大願都來了,這些覺有情人都到達了,還有天、龍八部,諸天護法也都齊全了,也同樣降臨在這個道場,來成就這個道場。法華經一一慎重的介紹各位尊者,因為每個人都有一些故事,透過經中鋪陳的故事,讓我們知道每位座前弟子也都有各自的習氣。如此段介紹的阿闍世王與父母的故事,這些故事讓我們了解,每個人都是一部經典,跟我們的人生雖然不一樣,但因此也走在菩提道上,過程也值得我們學習,佛法在那地方可以讓我們點亮,每個人都有一部大藏經,其實反映了不同的人生。阿闍世王因為受了影響對父王不孝,讓母親傷心了,父母紛紛向佛陀求法,故事到最後兒子能悔悟也到了法華會上。
透過這些故事,我想到我們每天都能聚著聽經講經一起學習,是多麼好的因緣。
– 分子生物暨人類遺傳學系 陳佩怡老師

葉仙子同仁回饋,聽到這段分享想到朋友也曾和我分享過與孩子相處問題上的故事,也有對孩子有過高成就的期待而失望的,隨著孩子成長也慢慢釋懷不能把自己的期待加諸於孩子,不能期望孩子一定要跟我們一樣,其實平安健康就好。

楊志鴻老師回饋,我也想到說以前帶過一位碩士班的學生,我常想到 上人希望我們將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所以我們很用心,我也大概可以理解一個孩子的行為和想法是和原生家庭有關聯的,每個人都有習氣的。這位碩班學生有次出國參與研討會,我請另位一位同學和她在一起,隨後我和我家師姊也出國到會場,當下就決定和她們住在同一飯店陪伴。學生有時會和我分享家庭、感情以及父母親的回應等等的,我覺得就是惜緣。最近自己也新承擔行政職,我就和我媽媽報告,我媽就說祝福你啦,要做 上人貼心的弟子好好的學習,多做多得。這讓我想到「因緣」兩字,如同我說學生會與我分享生活上遇到到好的或不好的,有時候自己就是以父母心陪伴,很多的因緣交錯無非就是一種學習,結善緣。
顏瑞鴻副校長回饋:我陪伴學生都以信任的態度,相信他們都可以做得很好,我覺得就是「信任」。如同我與自己的孩子,就像是朋友。我不會以「為你好」的前提下,忘記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想法和成就不一定都是一樣的。因此在我不賦予自己的期待下,反而是孩子自己會來找我商量,不要預設立場反而孩子會主動。看到經中所述,可以了解每個個體聞法的人,程度與根機都不一樣的,都是獨立的個體。眾生雖各有故事,但是聞法之後都會進階成為典範。聞法的人就是代表眾生聞法,就如學生來上課,也是要知道就讀的科系未來做什麼,如果都不知道就會容易退轉。這讓我感覺到就如「佛」在前面,我們就有一個方向,能堅定心意的方向。傳法的人,因應每個人的根機不一樣,我們就要建造相同頻率使其接收。老師就是傳道授業,學生根機不一樣,當遇到問題是否有找善知識談,得到不一樣的想法或是意見,多方的接受不同的訊息。我們成年人也是如此,這樣才能夠讓很多事情藉由善知識得到解答。聞法的過程中也是這樣,就像現在的品書會,每個人分享對於內容的理解,聽到彼此分享的,有時就會讓自己先前不理解的結豁然開朗,懂了就會往前走一步。
這就是因為品書會的彼此分享,因緣聚合在一起品書所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