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悲智德難度眾生。」
沒有慈悲和智德,很難為眾生付出。發願為眾生付出,才能長養慈悲和智慧。
學佛貴在自省,每天發表品書心得,其實是自問:「法入心,法入行了嗎?」 曾有前輩問我接任校長兩年的心得為何? 面對不喜歡的教職同仁,如何相待? 我回答:
「最大的心得是擔任校長好比修行,就像一位學術界前輩提醒我的-必須站在高的道德標準上(Stand on a high moral ground),處理一切的人和事。」
「愛所有的教職同仁,即使立場不同,意見相左,也要中道待之。」
所以是一種修行的練習,佛法的實踐。
有時我也會忍不住,嘴巴的反應比前額葉的抑制功能走得快,對於某些人、事的評論急了點,一句話,傷了人的心,自己也很氣,是慈悲不足。
有時對於複雜的事情,無法圓融處之,是智德不夠。
故需日日精進,莫失道心。
「少慈忍行娑婆難安。」
上人在我接任校長時,曾勉勵我要「忍辱」。幾次的經驗讓我明白,忍辱其實不容易,但身為一校的領導者,忍一時之辱,才能將大學帶往更高的境界。
疫情之初,慈大決心研發快篩試劑。當時將部份研究經費寫入補助申請書。在審查會場,有委員評論:「慈大做得出快篩試劑嗎? 國外許多生技公司都有產品了,慈大一定要自己做嗎? 」
當時向這位委員表示,慈濟基金會在海外有許多援助的國家和地區,醫療檢驗量能不足,快篩試劑是很好的篩檢工具,特別對於確診數眾多,醫療負荷過重的國家很有幫助。
後續,慈大在黃舜平研發長和林光慧院長的努力之下,成功開發出抗體及抗原快篩試劑,也正在研發測試疫苗注射後中和性抗體檢測試劑。抗體試劑在慈善基金會的支持下,送到海外7個國家共19萬5千劑;抗原試劑在今年5-7月疫情緊繃時,也有60萬劑支援國內各家醫療院所,發揮了救急的功用。疫情期間,試劑的需求量很大,不一定購買得到。去年要進行相同產品的比對時,國內外都買不到抗體試劑。慈大的研發,確保了產品供應的穩定性。
今年在補助款的意見中,有審查委員肯定慈大在疫情當中開發試劑的努力及貢獻,真希望是當初那位不看好的委員,改變了看法。
忍一時之辱,化為力量,做該做的事,莫為外境聲色影響。
六根接受六塵,互相作用形成六識,括之為十八界。
有時我們的行動聲色造成了影響別人六識的塵沙;有時我們的六識受到外界六境的擾動起了煩惱。
如如不動對境中,了了分明萬法上。不斷不斷地練習,悲智雙運,菩提道直。
-校長 劉怡均(明泓) 恭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