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華經 信解品 》
背塵合覺傳法藏
台灣自1980年代開始,生育率從每年40餘萬一路下降,少子女化對高等教育的影響在這幾年逐漸加重。如果台灣的大學僅著眼於國內生源,無有解方,已有一些學校停止招生。然而,放眼全球,OECD國家受大學教育人口的平均比例為29.6%,非洲國家接受高等教育人口的平均比例是3%,某些非洲國家甚至不到1%。若以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願景開展,優質且可負擔(affordable)的台灣高等教育前景可期。
欲教育天下英才,大學教學及環境的國際化為當務之急,更重要的,大學的教授是否有心,願意傾囊相授。
慈濟志工朱金財師兄,蔡岱霖師姐雖然不具教育背景,但他們在非洲以佛心師志教導本土志工學佛濟世,克服環境和語言的障礙,佈善種子,遍功德田。
去年有一位奈及利亞來的博士生Ayo,他已是大學解剖學科講師,但希望能進修更多的知識和技術,促進非洲科學進步,所以申請了慈濟大學進修。疫情的緣故,駐外單位休館暫停各項簽證業務,Ayo未因此自限,天天到外館前等候,終於等到有一天一位外館人員開門,他向其請求協助,表明前來慈濟大學攻讀博士的決心,感動了外館人員,很快地幫他辦好簽證。Ayo又飛行了二十多小時來到台灣,經過14天隔離加上7天自主管理才能開始上課。
Ayo的妻子和孩子還在奈及利亞,許久不見,難免思鄉念家,心情低落。我都會鼓勵他,莫忘初衷,「昔已發心」,切勿「中途退失」。先專心學業,等到疫情消退,就可與家人團聚。Ayo到目前為止表現得不錯,教授們嚴格要求,我也要他努力達標。取乎上,得乎中,希望慈大能為非洲培養出優秀的科學人才。
諸佛菩薩,愍念眾生,不棄不忘,常為憶念,若近若遠,或見不見。
非洲人才的培育,將是慈大未來的重點。
台灣的學子們,對於所擁有的豐富學習資源,是不是也能善加珍惜呢? 同學們應虛心求知,努力學習,莫做起去退席的增上慢人。
-校長 劉怡均(明泓) 恭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