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本具 不求自得 -2021年8月6日 靈山會上●品書筆記分享

《法華經 信解品》真如本具 不求自得

衡量財富,多數人都以累積的金錢數字為指數,鮮少人記得法財無量無邊。

擔任主管者,應該都有過與同仁談薪資待遇的經驗。一般人有養家活口的經濟壓力,在意數字可以理解,特別是基層的同仁,任勞任怨,晉薪空間卻有限。

擔任台灣的大學校長還好,教育部對教授薪資有統一的規範,照著規定即是。然而專才難尋,禮賢好士,薪資也是最直接能表達敬意的指標。

慈濟大學因著是佛教慈濟功德會受十方大德護持成立的大學,許多學者來到大學演講授課,都會婉謝鐘點費,或者領收之後,再捐贈給慈大,我們都非常感恩。

「小腦萎縮症」病友林子期,連續好幾年接受慈大邀請分享他感人的人生故事,我們因此成為好朋友。子期的生活並不容易,但每回他來演講,都婉拒演講費和交通費。他說,感恩有這樣的機會,能以自身的生命故事鼓勵青春正好的大學生們珍惜健康的身體,用功精進。慈大因此頒予他終身榮譽學生證,只要他來到慈大,我們都會接待他,他想進到任何一間教室聽課都歡迎。

2019年我榮幸接任校長,邀請子期觀禮,他大老遠來到花蓮為我祝福,仍然婉拒我為他準備的交通費,很令我感動。子期施予慈大師生的智慧,難以金錢衡量。

財寶富有永難滿足,漏失法財卻不自覺。

曾經有直接提出數目的,也有不問津貼,專心投入者。教育志業是學者創造知識人價值的道場,面對如涯學海,無量法義,我們如果只以價取,而不知吸收,無異於窮子。

8月1日,史學泰斗余英時院士辭世往生。余院士為第一屆唐奬漢學奬得主,奬金新台幣五千萬元,他得知這筆數字時,告訴記者:「很意外,也不敢當」。余院士認為做學問的人不應為「名利權勢」所絆。社會改進的責任落在知識人身上,所以知識人不能有「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心態。

然而,我們自問,多少知識人承擔起了社會改進的責任?

昨天在慈善志策會上,靜原老師為大家重現慈濟功德會的歷史,時間軸清楚,事件層次分明。在最早 上人為了募款徵信而編的慈濟月刊上,詳實記載了某某人捐十元,某某人捐五元,某某人捐一元。六十年代的台灣東部,五角、一元、五元、十元是家庭主婦一周、一月的菜錢,就是這樣的點滴滙聚,成就了今天的四大八印。

一生無量,無量一生的智慧,如果不曾參與實踐,如何能將這大無畏比丘尼僧團的成就論述清楚? 又如何能為慈濟在佛教史的長河裡定錨定位?

余英時院士在《怎樣讀中國書》一文曾明白指出:「20世紀以來,中國學人有關中國學術的著作,其最有價值的都是最少以西方觀念做比附的。如果治中國史者先有外國框框,則勢必不能細心體會中國史籍的『本意』」。

佛教史亦如是。

慈大學者,身在富門,莫成窮子。

-校長 劉怡均(明泓) 恭敬筆記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