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 信解品》
薰法誠慇 契入真如
慈濟大學自成立品書會以來,各組都非常精進。有教授同仁組,有學生組,也有師生與慈誠懿德共組。大家除了固定時間共讀,平時討論校務行政時,也能引法入行。我也發現品書會是主管們可以關懷同仁學生,了解其想法,並從佛法出發,共商校務推動很好的方式。
人事室本就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單位,人事同仁分享,這半年來,當她面對教授們的抱怨,同仁的苦水時,都能將所吸收的佛法智慧運用於關懷陪伴,順利解決了許多狀況,也和多位同事多年們仍陌生的教職成了相知的朋友。
兒家系的吳淑娟教授,自己聞法精進,也邀請學生一起品書。年輕學子,心性單純,悟性不錯。
有一位學生在讀書會開始表現得很害羞,自謙看法華經不是很能明白,但開始分享後,很流暢地說出自己對於『真空妙有』和『大圓鏡智』的體悟是:
「一般人執著於『有』,所以心不能清淨,所得的知識也無法化為智慧。人的心境就像一面鏡子,心靜就可以照見天下萬事萬物,這就是大圓鏡智。」
學生必定是法入心了,所以分享時神情無比專注,線上的同學也都受到吸引,很用心地聽她分享; 她越說越流暢,是極好音,是柔軟音,是深遠音。
我們大人已受到太多的制約,習氣也較深重。曾有師兄姐與與我討論修行的次第,先是妙觀察智,而後平等性智,再深入至大圓鏡智。
我向德𠆩師父請教,修行的次第是不是一定要按這樣的順序?如果體悟了,能不能「跳級」呢?
𠆩師父很快地傳來 上人對大圓鏡智的開示,
『眾生心如鏡,若擦拭清淨,去除貪瞋癡的煩惱,投入人群中,修六波羅密,行菩薩道,心量廣闊無邊,心境寂淨清澄,真如本性就現前。清淨的心,像一泓清澈的湖水,像一面清亮的圓鏡,山來照山,水來映水。外境無不收攝入心,境過無痕,不受污染,這分清明的本性,即是「大圓鏡智」』。
所以,學生的心得,是不是很能對映 上人的心呢?學佛貴在自省,我也要好好向真純的學生學習。
德𠆩師父也很可愛,他說:「次第我並不清楚,也許是教學的方便說法,提醒可以從哪些地方開始自我改善。但我覺得太慢了,從心直接下手就行。」
我讀了𠆩師父的訊息不禁會心微笑,是啊,直接從心下手,
「直指心性,回歸真如。」
-校長 劉怡均(明泓)恭敬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