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 信解品》除戲論 修三德

學佛切莫「戲論諸法」。學法要認真,聞法後須實踐,若只是聞思不修,信願不行,一事無成,沉滯在煩惱中,即「戲論之糞」。在學術界,若只是空講理論,未能立德、立言、立功應用於社會,也是流於「戲論」。
「三大阿僧祇劫得,三德俱圓,名無數價。小乘涅槃,利根人六十劫即得。鈍根人有退轉故,時間不定。」
這「三德」:一,是「法身德」,二,是「般若德」,三,為「解脫德」。
「法身德」,就是能夠達到法身常住。學者如果在有限的學術生涯中能以專業利益人群,促進社會進步;或者培育學生,為國造才,那麼往生之後,影響永存,法性之身常在,這就是「法身德」。
慈濟護專第一任的校長楊思標教授,當年願意以台大院長之尊來到東部,培育護理人才,開拓醫學教育,今年5月疫情之中以101歲高齡往生,但其教育奉獻萬人感念,法身常存。
「般若德」,是佛的智慧無量無邊,完全周遍。學術生涯中,若能開拓知識,著書立說,文以載道,研究創新,退休往生之後,慧命常存,全「般若德」。
西班牙病理學家、組織學家,神經學家桑地牙哥·拉蒙卡哈(Santiago Ramón y Cajal),因其對於大腦微觀結構的創始研究,被推崇為現代神經科學之父。1934年82歲高齡往生後至今,拉蒙卡哈幾百幅關於腦細胞的繪圖仍廣泛用於教學,「般若德」恆存。
「解脫德」是佛所證得最勝妙法,清淨的華嚴境界。專心學術,用心育才,勿執著於名利權位,無私無我無煩惱,為「解脫德」。
「三德具圓」,一生無量,一生無價。
-校長 劉怡均 (明泓) 恭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