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 信解品》當勤修道 造福修慧
佛陀是偉大的教育家,教育者的典範,對應不同背景、程度的學生,以不同的教學方法應機逗教,最重要的是以生命陪伴生命,未放棄任何學生,相信眾生皆可成佛。
佛陀成道後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余會。
最初「直暢本懷」,講說《華嚴經》21日。《華嚴經》深廣難解,摘其要點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當時只有普賢、文殊菩蕯等上根者能聽得明白。
接著佛陀以十二年的時間於鹿野苑為五比丘講說《四阿含經》,四聖諦、十二因緣,這時聽得懂的學生較多了。
佛陀擔心眾生於阿含時期領悟的小乘之理即為究竟之道,接續再以八年時間講解廣大精深的大乘經典,此為方等時期。
方等時期後的二十二年間,佛陀為了破除眾生們對大小乘的偏執,宣說《般若經》,闡明諸法皆空,大小乘理兼融。
佛陀講說《般若》之後的八年間,於靈鷲山上宣說《法華經》,苦口婆心,鼓勵眾生切莫懈怠自輕,十界皆能成佛。又於臨入滅之前,撐著最後的氣息,講說《涅槃經》,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是為法華涅槃時。

「一切漸頓諸經,當機益物,部部不同,名之為國,皆言第一,各稱王; 法華經會通諸經,皆入大乘,是為會集國王義。」
智者大師將釋尊說法歸納為五個時期-「五時」,這是為了便於解釋佛陀的思想體系及傳法脈絡。身為教育者的理解,佛陀說法時應是依著學生的反應及資質,而祭出不同的教材。直指心性的教法大家不受用嗎? 好吧,那麼來談談自我修行的方法;獨善其身之法可以領略了,但不能執著,佛理廣大精深,還有許多經典教導人生真義,故再說大方等。學生們有人還是守著自修,有人天天想著利他大乘,但自己的德行一點都沒有進步提升,更有人懈怠散漫,自甘墮落,佛陀無奈憂心,即使臨命終了,仍把握最後的時間,以最後一息,提醒眾生佛法實為一乘,自度度人,自他具利,千萬別自我放棄,人人皆可成佛。
上人著重法華,耐心地為弟子宣講這部包含了所有佛理的經典,引領大小根器的眾生,不但聞法並透過行經,濟世救人,匯歸大乘。
「臨欲終時,而命其子,並會親族,國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佛也會經歷生老病死。佛陀將要入滅時,心中牽掛的仍是眾生,也擔心佛法沒有人傳。「佛世化緣將盡」,所以佛陀在臨終時,一大事,就是法要傳下去。
佛陀因有累世度化眾生的願力,故堅持至最後一刻。
今天文壇大事是台大中文及日文雙主修畢業的李琴峰以日文書寫的作品《彼岸花盛開之島》(彼岸花が咲く島),榮獲日本純文學最高榮譽「芥川賞」,也是第一位獲得芥川奬的台灣人。我沒有讀過李琴峰的這本小說,但讀到一位評審評論:「李琴峰打造了獨特的語言空間,讓人感受到對日語未來的展望。」
一位母語並非日文的作家,我相信李琴峰是以生命書寫,才能打動讀者與評審的心,獲得大奬肯定。
身為學者,多少人在教育和專業信心不足,半途放棄? 放棄自己,也放棄學生。我們說資源不夠,說設備不佳,說學生不優,捫心自問,真正的原因是我們沒有發心將教育和學術做為人生的志業,所以找了許多的理由無法精勤向前。人生苦短,佛陀對我們有信心,人人可以立地成佛,我們也可仔細思考,為時未晚,立下可以堅持到臨終那一刻的大願。
-校長劉怡均(明泓) 恭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