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通大乘 成就大志-2021年7月14日 靈山會上●品書筆記分享

《法華經 信解品》漸通大乘 成就大志

佛陀以各種法,開權顯實,就是要人人能夠體會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在我們的內心中,一切唯心造,只要內心清澄,就能顯出大圓鏡智。

真如在本性,在我們自己的心中,但卻走遠了,所以要從外尋回,在人群中經過許多的磨錬後,才能明白「入實乘法」。可惜眾生常執迷不悟,頂多滿足於「獨善其身」,「恆留滯不離權」,停留在原處,自以為身心安頓即可,殊不知若未藉事練心,久了心房仍會蒙塵。

不論小屋或者華厦,整理得再怎麼舒適漂亮,剛開始時,整齊乾淨,如果沒有人住,就失了人氣。屋子未經保養,年久必將傾壞,我們的心房亦同。

慈大諮商中心主任告訴我,大一新生入學時所做的測驗顯示,「人際關係」、「生命意義」是新鮮人們最感困擾的兩大問題。 這其實是人生最重要的題目,一所大學如果能讓學生養成健全的人格,學會處理人我之間,明白生命真義,進而能貢獻專業於社會,就是一所好的大學。

曾經有學生說他感受不到愛,沒有人在乎他。我拍拍他的背,告訴他:「家人愛你,或許是你不明白的方式; 在這裡的老師們都關心你,否則大家不會出現;每天和你傳簡訊談心的懿德媽媽也愛你。佛陀愛著你,佛陀就住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所以要相信我們有能力愛自己。」

看著學生空洞的眼神,瘦弱的身軀,很是心痛。學務工作真的很不容易,各大學的學務長都有著一顆佛心。每次我和學務同仁討論學生的狀況,難免他們在第一線會擔心處理不當,惹無明上身。我常常問:「這如果是我們自己的孩子,我們會怎麼處理?」。當然,校長室要能提供第一線學務同仁重要的支持,使他們不用擔心可能的法律糾紛。

引導學生思考生命真義,在通識教育中須導入優質的生命及人文教育課程。我曾向上人提起,希望能在校園安靜的角落設置可讓學生靜思的小佛堂,在他們感到徬徨無助,失落無依時,在那裡有人聆聽,有法可讀。上人提醒我,這樣很好,但我們要開闊,尊重學生的信仰,這令我非常感動。

人人本具佛智,但智慧無體、無形、無相,所以要在人群中修行,才能福慧雙修。 慈濟大學在各項課程中,導入了服務學習活動,從長期的偏鄉陪伴,到海外扶困義診營隊,教授們利用假期,帶著學生們見苦知福,透過服務體會生命彼此扶助的美善,進而領略人生真義在於付出無所求,還要說感恩。
學生們在大學時代習慣付出,入了社會,自然能多一份奉獻的精神。慈濟大學服務學習組的組長張麗芬副教授,對於服務學習課程及各種活動規劃很有熱情,也很細膩。原來她在大學時期,參加的就是服務性社團,真正用心投入過,自然能勝任這份志業。

透過服務學習,在老師們的陪伴帶領下,許多原來缺乏信心的同學們開始能「成就大志,自鄙先心」。有一位家裡比較辛苦的學生,很守本份,每每相遇時總是靜靜地點頭,臉龐上一抹愁容。一次,見到我,卻是笑逐顏開,明顯經過陽光洗禮。他告訴我,週末跟著人文處師長回精舍,師父們帶著採摘「月亮玫瑰」,一朵一朵摘採著,他悟出了:
「以前我的我好像一朵長滿剌的玫瑰,但如果每一朵綻放的玫瑰摘除去剌之後,千朵玫瑰集在一起,就充滿芳香。製成純露,更是珍貴。」
「就好比許多師姑師伯們,集合起來,救苦濟貧,就會散發人性的芳香。我想要成為其中的一朵玫瑰花。」

很美麗的體悟,是不是?「復經少時。父知子意,成就大志,自鄙先心」

師長們要學習佛陀的教育方法,佛陀為了度化眾生,漸次宣講阿含、方等,接著進入般若,再說無量義。又以種種法門,展現羊車、鹿車,引導眾生拉起大白牛車。好比醫學生,先從普通生物學教起,接著生物化學,藥理學、解剖學、病理學、各專科醫學,最後進入臨床實習,面對生、老、病、死,在一次又一次與病患生命的交會中累積經驗,成為良醫。

教育者要能轉識成智,才能啟發定慧,洞徹真如,幫助自己也幫助學生漸漸成就大志。

-校長 劉怡均(明泓) 恭敬筆記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