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華經 信解品》父子天性不異
這集晨語中,上人說法的重點在於「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窮子通過考驗,長者認了窮子,自知將死不久,於是對窮子說:
「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汝悉知之。我心如是,當體此意。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為不異,宜加用心,無令漏失。」
長者為如來,眾生是佛子。眾生本俱佛性,但卻受到熱惱逼迫,迷惑無知,只求獨善其身,追求自己的解脫,就以為足夠,滿心歡喜。佛陀知道眾生都俱有與如來無二差別的智慧,所以並不放棄,隨順根機,權宜施教,直到佛子領悟,佛心歡喜,叮嚀:「今我與汝便為不異,宜加用心,無令漏失。」
佛對眾生的信心,出於等觀的慈悲,相信人人平等,悲智雙具,所以時時提醒,學佛必須法入心,法入行,千萬別漏失如珍寶般法義。
佛心,也就是眾生心。受到無明煩惱遮蔽,就失去了佛心; 我們得時時自我警愓,待人接物,應對進退之間,「慎勿恣意拋撒」,以通透如明鏡的心生活。
故佛在心中。一念心亂,即是魔; 一念心定,即是佛。
就好比科學家為了研究某個基因對情緒相關行為的影響,會運用一種「條件式基因剔除」(conditional gene knockout)小鼠的實驗動物模式。在小鼠大腦的某個基因之前裝了開關,將基因打開時,小鼠的行為很平和;將基因關閉時,小鼠的行為變得暴躁,如此,就可得知這個基因對情緒和行為的控制扮演關鍵角色。人人心(腦)中也有一個「佛」的開關,關閉時無明煩惱就起,打開時清靜佛心自現。我們如果時時修習,心佛開關自會常時啟動,自然而然,不會因外境而生滅。
說來容易,做時難,智慧的浮士德,也因追求權利和知識,與魔鬼交易,墮入地獄。我們要時時秉持正念,誠心信實地教學研究,切勿受到名利引誘,入了魔道。特別是面對學生,與同事相處,時時警覺,勿關了佛心,也要了解,人人皆有佛性,切勿輕視之。
之前有位學生,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常常在宿舍內、教室中、校園裡發脾氣,風暴起時,非常可怕。
「與他同住的同學,應該很辛苦吧?」,我想。
學務處的同仁告訴我,他的室友很能照顧他,非常用心陪伴。我覺得好奇,於是約了這同學的兩位室友到校長室了解情況。
出現的兩位同學,一臉清淨,很有禮貌地向我問候。
「感恩你們用心陪伴同學,幫了學校和老師們很大的忙,但,會不會很困擾呢?需不需要換寢室?可以請學務處安排。」 我問。
兩位男學生笑瞇瞇地搖頭,說:
「不會,他多半時間都很好,只是有時自己『過不去』。」
「過不去時,你們都怎麼處理呢?舉個例子告訴我好嗎?」我對這兩位不到二十歲的年輕人更加好奇了。
「一次,我洗澡後回到房間,發現他不知為了什麼發起脾氣,將垃圾桶從窗戶往下丟。」
我就問他:「你這樣對嗎?」,要他好好想想。
「他把垃圾桶丟下的那一刻,就後悔了。」我看得出來,所以,帶著他下樓,把垃圾桶撿回來,帶著他向樓下的同學道歉,向舍監道歉,然後回房間請他好好休息,把自己靜下來。
「你們的爸媽知道室友的狀況嗎?爸媽會不會希望你們換個室友或房間?」
「知道啊,我爸跟我說,要好好陪伴這位室友,用智慧處理。」
我見這位同學平靜地訴說著陪伴的歷程,心裡非常感動,這不就是佛了嗎?他看到那位受情緒困擾的同學,也有清淨的時候,慈悲以待,這令常常失去耐心的我很是慚愧。
兩位同學離去時,還擔心地問我:
「校長,他會被處罰嗎?」
「依照學校的校規處理,由委員會決定,但我們會保持對他的信心。」
這兩位學生,一位是慈中的畢業生,一位是慈濟家庭的孩子,爸爸是資深的環保志工。我相信他們的家教培養了慈悲心,而父母的教育則依循著佛法教義,才能教出如佛一般的孩子。
一念開關,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時時用心。
-校長 劉怡均(明泓)恭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