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相體信 入出無難
法華經不僅文字優美,譬喻顯義,更是上乘的文學作品。
長者窮子喻為法華七喻中的第二喻,是須菩提等四位尊者,對佛陀說法自白其信奉解悟。「長者」譬如佛;「窮子」喻迷茫眾生;以「雇用」指施方便法;以「二人」喻二乘之教,菩薩與法;以「交付家產」喻「體悟佛智」。
須菩提等四位尊者居僧團之首,見智慧第一的舍利佛得佛授記,不但不嫉妒,更歡喜地向佛致意,以長者窮子譬喻懺悔自己雖身在佛門,卻以為已證得涅槃,毋需再承擔重任。只要修行解脫的空,無人我相,無作等法門,對於教化眾生,淨化佛國等大任,覺得自己已年邁體弱,精神懈怠,所以不「堪任」。
四大志業,各個組織當中,應存在著不少如須菩堤等資深的長者。學術界裡,也有升等教授之後,深感學術之路,行來坎坷,今已得教育部授教授證書,年竝朽邁,故研究停滯,教學減輕,行政服務容易沾惹是非,敬謝不敏,只求在辦公室中,安安靜靜地等待退休解脫之日。相對地,也有不少持續精進,見賢思齊的學者,升等教授之後,研究仍然精益求精,教學更加揮弘自如,對於公共事務更願意奉獻投入,共同成就大學之卓越。這樣的學者典範,可帶領新科博士,攀登學術嶺峰。慈大創校校長李明亮教授在我獲頒博士學位返回慈大任教時,曾提醒勉勵:
「博士的訓練在專精,投入五年的時間研究一個兩分子,一條訊號傳導路徑,所以應該不是『博士』,叫『窄士』才對。」
「漸漸地,要往更開闊的題目研究,不要一直死守著博士時期的研究題目。必須研究重要的問題,能解決人類疾病,社會困境的重要問題。成熟之後,要建立專精的主軸,時時問自己,蓋棺論定那一天,眾人會以哪一句話總結你的學術成就,以及對社會的貢獻?」
上人也常常提醒我們,所做的研究,別只是束諸高閣,要能化研為用,利益群生。
一所大學之中,發大心,立大願,心相體信,出入無難之學者眾,則隨著時間累積成果,終有一日能成為輝宏深廣的學術殿堂。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校長 劉怡均(明泓)恭敬筆記
-攝影:林哲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