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一切 無所傷害 -2021年7月05日 靈山會上●品書筆記分享

慈心一切 無所傷害

悟道之前,務必斷惡,回歸真如本性,慈心才能顯現。展現慈心,不會傷人,也不會傷己。

人生無常,獨善其身之外,更要能利益眾生。己身聞法,修德,更要讓更多的人接觸佛法,如此兼善天下,終究也是有利自己慧命成長。

在慈大看到許多受到學生愛戴的教授,都是以學生為先,忘記自己的時間和家務。學生有需,先為其置;學生有惑,先為其解;學生有病,先為其治。這樣修己修業又愛學生的教授,慈心一切,假期間更帶著學生一起到偏鄉服務,陪伴弱勢學童,拉長情,擴大愛。這些被老師慈心疼愛陪伴的學生,又常常走入偏鄉服務的孩子,當他們進入社會後,多半都能濟貧扶弱,成為共善的中堅份子。所以,教育是以佛心渡佛子,大捨無求的志業。

如何大捨呢?上人今天以阿含經文:「捨離諸愛,出家修道,攝御諸根,不染外欲。」開示之。對於在家居士而言,捨離諸愛,出家修道,可以將對家人的小愛擴展為對眾生的大愛。大愛眾生,必須佛心堅固,不受外境、聲、色所動,該不該反應,如何反應,念念分明。

這就是修行。「攝御諸根」,「不染外欲」,必須有極好的定力。聽到是非,不隨之傳播渲染; 欲念必須收斂,不可隨意放攝。這樣的戒、定、慧,植基於常時的聞、思、修。

就腦神經科學而言,能夠守戒,養成『攝御諸根,不染外欲』的定力和智慧,必須在每每聽聞佛法後,細細思考,經過海馬迴處理後,存放在大腦皮質不同的語言區、聽覺區、觸覺區,再加上平日的練習,一旦受到外境聲色相觸的刺激,前額葉皮質的抑制及決策功能才能發揮,決定該不該反應,如何反應。如果只是聽聞佛法,不思也不修,法的真義很難進入大腦(心),也無法深植。那麼受到小小的刺激之時,大腦(心)無法經過思考,前額葉皮質也沒有練習過節制(攝御諸根),於是就只是反射動作地應對了,沒有經過大腦,聞聲起舞,瞋恨怨懟,是非不分。

佛法裡有很深的腦神經科學,「遇樂不欣」,「逢苦不戚」的如如不動是需要常時修行的,每一堂的聞,每一念的思,每一秒的修都會改變我們大腦裡的神經迴路,加強前額葉對己身欲念行為的節制,時時聞思修,才能斷見惑。

-校長 劉怡均(明泓)恭敬筆記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