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道品 當勤修習 -2021年7月01日 靈山會上●品書筆記分享

三七道品 當勤修習

上人說修行的方法,在於深心信解,深信佛所說的法,而後要能力行實踐,於力行中體解佛之深義。

這段開示,使我想起慈大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國際學生俱備著不同的特質。研究生中,來自印度、泰國、和印尼的學生最多,也有許多台灣本地學生。

印度學生在眾多人口競爭中考上大學,都是菁英,理解科學理論很快,又因著英文是官方語言之故,上場演說分享均能侃侃而談,十分自信。然而,動手做起實驗,則因大學時期實驗課的訓練不足,他們一開始在實驗枱上的技巧較為生疏,實驗做出來的結果不佳,聰明的學生很容易失去耐心,久了,反而研究的成果必須加緊趕上。

泰國的學生英文多半聽讀較說寫為佳,但大學時期實驗技巧的訓練紮實,往往勤行苦做,很快有了成果,但要與理論相呼應,還須一番引導。泰國學生有信,有願,在力行中要能教會他們體解,印證理論。

台灣學生與泰國學生類似,理論基礎都很不錯,實驗技巧也很熟練,但往往做出很好的實驗結果,卻不能體解學理,無法仔細思考分析,對自己的表現較缺乏信心。

故對應不同背景、不同根機的學生,帶領他們在深心信解的過程中,都必須有細緻的啟發教導,協助學生發揮最大的良能,成為慈悲濟世的科學研究者。

曾經有一位很嚴厲的教授多次當選校級優良教師,我很好奇他這麼嚴格,脾氣又大,卻仍得到學生的愛戴,原因為何?這位教授分享,他在學生時期,就是需要一步一步帶領的類型,所以他能了解基礎薄弱學生的辛苦,願意陪著他們從山腳下一起登山攻頂。

「有些老師,自小就優秀,所以往往在高高的山頂上呼喝學生快快爬上來,見學生動作稍慢,力有未怠,即出言責備,也不拉拔一把,學生自然很難受教。」他語重心長地說。

佛陀對眾生的教育,如父與窮子之譬喻,不是用佛的境界傳法,而是應眾生的層次助其精進解脫。佛以四諦轉法輪,以「三四,二五,七、八」三十七助道品做為教法的根基,根基打穩了,才能向上成長,枝葉繁盛,開花結果。佛陀用心良苦,佛子也應深信體解,自在無繫,勤於修習。修行若能用這些法在心裡,自然輕安自在,心無罣礙,無罣礙故,對生死就不生恐怖。

做學問的過程好比修行,有博士生無法堅持,有年輕學者撐不下去,此時必須請出資深前輩,傳授經驗,在關卡中施予一臂之力,助其超脫。回想自己在求學及志業發展的過程中,一直有德高望重前輩的提攜帶領,也在遇到各種困難起退轉心時,都能得到前輩適時的提點指引,無限感恩。

人生苦短,百千萬劫難遭遇,有幸得聞導師說法,又能在志業中體解,應時時刻刻自我提醒,切勿懈怠。在慈濟大學中實踐佛法所需要的盆器、米麵、鹽醋都俱足了,更要好好用心,在前輩施作的堅固基礎上,築起一層又一層的高樓。

-校長 劉怡均(明泓)恭敬筆記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