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使共作除苦斷惑
修習佛法,若只為聲聞,獨善其身,甚是可惜,時光就在自修中白白流逝。
大學教授都需要具有博士學位,博士的訓練過程,是學者生涯的初始,的確是小乘,自修,聲聞,做好自己的研究,深化專業知識。很多學者在攻得博士學位後,即成為大學教授,但接下來應該是以小向大,將所學應用於濟世救人,化知識為應用,入群度眾。 弘揚專業學門。教授們心若有法,身有體悟,就會不斷地精進; 若是安於小乘,不但自身學術發展受限,對學生的教育也有其侷限性,難以培育出發心立願的大格局人才。
所以學佛及做學問都不能懈怠,不能只停留在大平林上耕耘,必須一心精進不退轉。
那麼如何陪伴年輕的學者精進?如何使大學的教授們了解我們的社會責任呢?人人本具佛性,都與佛有緣,用心陪伴,時時運用四攝法,布施,利行,愛語,同事,我等二人,將與汝作。自度度人都要發心,要以法導之,時時調整心念,殷勤精進,去除懈怠。
陪伴帶人,必須先好好清理並鋪平自己的 心路,才能為同事理出一條平整的路。入人群中,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大家共同以理成事,共教理行,從力行實踐中了解付出的快樂,除苦斷惑,法喜充滿。
大家能來到慈濟的志業體中服務,是有聞法得法的因緣,應好好把握,與有緣契機者相互勉勵,時時在法中聞思修,在工作和生活中清除心中的塵垢。
-校長 劉怡均 恭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