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即菩提】2021年5月28日 靈山會上●品書法喜分享

最近的讀書會最有感的就是這句「煩惱即菩提」,轉煩惱成菩提,讓我回想起去年開始茹素的心境,那時我還沒有加入法華經讀書會,但是茹素的心念堅定,這段期間經歷了周末與連續假日都在家開伙,曾經連續十餐烹調素食,想像該如何變化菜色等,無論如何,心中的善念就是提醒自己「今後不再與動物的生命有牽扯,不再有動物因我而亡,不要造殺生的業」,現在知道這善念像是一朵清淨的蓮花,所謂「不生而無後有」,斷除煩惱的因,就不再有業力纏繞的果。

上人説心中若還有煩惱無明,法入心都是暫時的,很快就漏失了,留下來的都是煩惱,就像是心打結了,被綁住解不開了。人生就是因為無名、漏,或者是有結(煩惱),讓我們不斷地在六道輪迴裡迷茫,而且是累生累世都束縛著,不得解脫。現在既然要修行阿羅漢「盡諸有結、無復煩惱」的境界,就必定要清淨自己的內心,發揮我們的智慧和勇氣,把煩惱斷除,讓心得自在。

想到這一波台灣的疫情告急,每天心情惶恐不安,眾生共病共業,卻也是「煩惱即菩提」現境,借事練心的時機。感恩因為讀書會的因緣,智慧佛法的開示,每天都能洗滌心中的煩惱無明,虔誠祈禱人人能團結防疫,齋戒茹素,疫情盡速平息。

慈濟大學分子生物暨人類遺傳學系 陳佩怡老師

自利利他 心得自在

為什麼不能自在就是因為有很多的欲念,在修習佛法的過程中要非常有定力,把欲念排出。最重要的過程就是自利行為,自利行為不是不好的,而是說自己要己利,也就是自己要先把自己做好,然後以身作則地去影響其他的人,或是去幫助其他的人。上人開示一個故事,一位金碧峰老修行者是原來修習很好的修行者 ,可以把欲念都排出掉,是眾人尊敬的人。當地國王因此送給他紫金缽,和尚非常的喜愛。他覺得這是他生命之中,最寶貴的東西,所以他每一天都顧著這個金缽。 但是有一天,閻羅王發現到,這個金碧峰修行者,他的壽命應該盡了,就派了小鬼,說:「你去找這個金碧峰,趕快把他叫回來。」 土地公就告訴他:「這個人修行已經是解脫,他若是入定,你找不到他,已經脫離了欲界,所以你找不到他。」 但是他有一項,他心最愛的就是紫金缽,你若能找到這個缽,你輕輕在這個缽敲三下,這個缽若發出聲音,他自然就會回來。」 小鬼真的就去找了,到周圍找,找到了,這個缽藏在櫃子裡,他就去找出來,真的按照土地公說的,就在缽上敲,聲音三聲,和尚聽到他的紫金缽的聲音,一個念頭,什麼人去動我的紫金缽?就這樣出定,趕快去開那個東西來看。 小鬼開始就抓住他,就說:「你的時辰已到。」原來是修行者心中還有欲念,於是他就去將這個紫金缽拿出來,重重地摔下去,破了,他趕快再回來原位坐下,很快又入定,小鬼真的又找不到他了。

我覺得這故事告訴我原本的修行可能會因為一個欲念就都沒有了,除了定力,我們要去除欲念才能夠得自在,很多事情才能夠圓滿,一個故事就可以有很多的思考在裡面。

莫讓癡念 開諸漏門

我覺得兩個部份很感動,第一就是要顧好心念,就像 上人開示在第七識中好與壞都會影響到自己的想法,而這個惡因惡緣或好因好緣就在好壞之中就成就了。第二就是當我看到 上人與慈師父的祝福:「五百年前師度徒、五百年後徒度師;你先去開路,師父後面再去就有一個方向。這輩子能有師徒緣分,要互相慶幸。你與慈濟人、與師兄弟都很貼切互動,可見你比師父更有福,也更有貼切的眾生緣。師徒之緣是生生世世,你一定要顧好這念心,輕安自在,這段人生走得很有價值。一切的牽掛都要放下。這段人生路要走的很有價值,讓我思考人的一生之中要走的很有價值」。我思考到這句「 這段人生路要走的很有價值 」,人生的一生追求的是什麼?名跟利嗎?還是喜愛好惡呢?還是心裡所想要的? 能夠像 德慈師父如此的典範,我們要怎麼可以像慈師父一樣,學習走一段人生中有價值的路,留給後面人或是自己的典範,讓我常常去思索,功德圓滿捨報,實在是非常非常不容易。-人文處 田淑琴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