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果羅漢心無煩惱
要成阿羅漢需具備三要素:去煩惱(殺賊)、除無明(不生)、菩提與覺悟(應供)。
從去煩惱開始,證嚴上人教導我們要深入經藏,發四弘誓願;最重要的就是斷「貪、嗔、癡」諸煩惱。
而當我們心生貪戀,就會意起煩惱,心若生出貪戀—「貪」是已經有了還不滿足,「戀」是明知錯誤,卻仍依戀不捨。 有了貪戀,思想會被無明覆蔽,煩惱不斷,墮入不可自拔的陷阱。
時時要「多用心」
慈濟是以佛陀憐憫人間的心情為眾生付出;有大慈、大悲之心,還要大喜、大捨,這就是菩薩精神。大捨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自己有因緣聞佛法,斷煩惱、除無明,還能力行菩薩道。
就如同在慈濟的國際賑災當中,看見慈濟志工,個個皆是「覺悟行者,以菩提同道」。
「我們現在就要起步去做。有心就有福,有願就有力,只要我們天天發好願、做好事,就算每天只累積一點點善款,久而久之與大家的力量會合起來,也可以改善某些貧苦人的生活;帶動愈多人發心立願,就能讓愈多苦難人接觸得到人間菩薩而得救。」
人人都有煩惱,而以佛法來說,煩惱即是覺悟的開始。
上人在靜思晨語中提到,看清煩惱的源頭,是來自於心的運作;
若是了解因緣,顧好一念心,往對的方向前進,就能轉迷為悟。
宜妏同學分享:
現在疫情嚴重,大家都很擔心,但是現在最重要的是要安住自己的心,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平時勤洗手、戴口罩、噴酒精,不過度擔心、過度悲觀,可以看一下正確的資訊,讓心安定下來。
佩芸同學分享:這次的靜思法隨妙蓮華讀書會讀到第二章的第四節「證果羅漢心無煩惱」,其中我對一句話特別有感-「時時顧好自己的心,遠離垢染不讓煩惱污染心地。心到達真正的清淨,法才能入心;心若不清淨,即使聽到法,很快又被煩惱排斥。」
在讀書會的前一天才跟朋友聊到,在團體裡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干擾,無論是好是壞都要能夠分辨,即使團體走向不好的,把自己的心顧好才不容易隨波逐流,把自己的心顧好,不代表獨善其身,唯有將自己心顧好,才能用身體力行去影響他人。而做每件事都要像師公說的「要多用心」,才能真正了解事情的意義,也就不容易被他人左右。
